帮您快速找医生

尿道感染 按疾病找医生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

英文名: niaodaoganran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肾内科
症状: 肋脊角压痛,尿液混浊,排尿不适,尿痛,尿频,尿急,尿液异味,排尿时哭闹不安,血尿,尿道烧灼感,排尿困难,尿细菌培养阳性,尿白细胞增多,尿蛋白阳性
多发人群: 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输尿管或膀胱颈梗阻、多囊肾、梗阻性结石,以及神经源性膀胱或多发性硬化和肾或肾周脓肿。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由病原微生物侵犯泌尿系统,并在尿路黏膜生长、繁殖,引起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症。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从无症状的菌尿、膀胱炎到典型的急性、慢性肾盂肾炎,也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多数可以痊愈。少数伴有基础疾病者可反复发作,或导致肾功能不全。

临床分类

根据尿路感染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主要指肾盂肾炎,后者主要指膀胱炎。尿路感染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尿路感染。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和无症状菌尿。患者的尿细菌培养为阳性但无临床表现,称为无症状菌尿。

根据有无尿路功能上或解剖上的异常,还可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伴有尿路梗阻、尿流不畅、尿路先天性畸形、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所致的尿路感染,称为复杂性尿路感染。

根据尿路感染是初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可分为初发性尿路感染和复发性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为复发性尿路感染。

流行病学

尿路感染是女性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0.91%,成年女性患病率为3.0%~4.5%,妊娠期妇女患病率更高,约为10.2%,而65岁以上老年女性则增至15%~20%。约50%的女性一生中有过尿路感染史。

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很少发生UTI,而65岁以上男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女性。长期卧床的老年女性和男性发病率可高达53%和37%。老年人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


致病菌

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都可以引起尿路感染。其中最主要致病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约95%以上),大肠埃希菌感染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80%~90%,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约5%为革兰阳性细菌引起,如肠球菌(包括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大肠埃希菌感染最常见于初发的、非复杂性的、无症状菌尿患者。而住院期间获得的尿路感染、复杂性、复发性尿路感染、尿路器械操作后的感染,则以肠球菌属、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为主。

长期卧床、留置导尿管、体质衰弱的老年患者还可由各种非尿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导致严重UTI;此外,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患者,真菌性尿路感染亦不少见。

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通常整个尿路黏膜是无菌的,仅在尿道口周围存在细菌。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至膀胱、输尿管和肾盂,引起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约95%的尿路感染是通过此种途径感染的。

(2)血行感染:细菌从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进入血中的细菌经血循环到达肾,引起肾盂肾炎或肾脓肿。血源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念珠菌。此种感染途径仅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

(3)经淋巴管感染:极少部分患者因结肠炎、阑尾炎和盆腔器官感染,细菌通过淋巴管侵入肾。

(4)直接感染:外伤及肾周围脏器感染,病原菌直接侵入,引起感染。

2.尿路的防御机制 正常情况下机体对细菌侵入尿路有一系列防卫机制:①排尿将细菌冲出体外。排尿可以清除侵入尿路大约99%的细菌。②膀胱黏膜的天然防御机制。尿路上皮细胞可产生杀菌分子,如正常膀胱壁的酸性糖胺聚糖是一种非特异的抗黏附因子,可阻止细菌的局部黏附。③尿路上皮细胞可分泌Tamm-Horsfall黏蛋白,保护尿路黏膜。④膀胱黏膜可分泌抗体IgG及IgA,对抗细菌入侵。⑤尿液的低pH、高浓度尿素和有机酸、尿液的过度低渗或高渗,不利于细菌生长。⑥女性阴道的正常菌群,如乳酸杆菌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可减少大肠埃希菌寄居。男性前列腺液具有抗革兰阴性肠道细菌作用。⑦尿道括约肌的天然屏障作用。

3.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当患者存在尿路结石、肿瘤、狭窄、畸形、前列腺肥大、多囊肾或腹腔及盆腔内肿瘤压迫尿路,致尿流不畅,细菌不易被冲洗清除;当发生肾盂积水或膀胱内残余尿增多时,更利于细菌的生存及繁殖,而发生感染。

(2)膀胱输尿管反流:正常情况下排尿期膀胱输尿管瓣膜的完整性可以阻止尿液从膀胱逆行至输尿管和肾盂。当存在反流时,膀胱内的细菌逆行至肾盂,引起肾盂肾炎。

(3)尿路器械操作:任何尿路有创性操作均可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当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检查或导尿时,不仅易将尿道口周围细菌带入后尿道和膀胱,还会造成尿路黏膜损伤,很易发生尿路感染。有报道单次导尿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2%,留置导尿管3天以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超过90%。

(4)机体抵抗力差: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慢性肾疾病,肝硬化、晚期肿瘤,体质虚弱、久病卧床,营养不良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者,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防御能力进一步减低。

(5)性别、年龄因素:女性患者由于尿路的解剖特点,尿道短而宽,且距离细菌较多的阴道口及肛门较近;女性月经期,经血对尿道口刺激及经血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在性生活时,女性尿道口受压,细菌经尿道口被挤入膀胱;妊娠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妊娠时黄体素分泌增加,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和蠕动缓慢;妊娠期尿液化学成分变化,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妊娠子宫压迫输尿管,致尿流不畅。更年期后,尿道黏膜萎缩,分泌有机酸减少,局部抗菌能力减弱,导致女性绝经期后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因此女性存在三个尿路感染高发阶段:新婚蜜月期,妊娠期,绝经期。

男性患者存在包茎、细菌性前列腺炎时,易发生尿路感染。

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液分泌减少,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致排尿不畅,膀胱内残余尿增多及尿潴留,利于细菌繁殖。老年患者膀胱无力或排尿反射障碍,神经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差,膀胱内高压,使膀胱壁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

4.细菌致病力 大肠埃希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和荚膜抗原(K抗原)与细菌毒力有关。O抗原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具有细胞毒性与免疫原性,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K抗原可以通过抑制吞噬作用和补体的杀菌作用与细菌毒力直接相关。富含K抗原的大肠埃希菌易于引起肾盂肾炎,在70%的致病菌中分离到K抗原,这类菌株具有致病特性,如黏附、血清抵抗、溶血素作用等。

菌毛是细菌表面的细丝状细胞器。菌毛内含黏附素,致病菌借助黏附素与尿道上皮表面特殊的受体结合。如果这种黏附被甘露糖阻断,为1型菌毛(甘露糖敏感),否则为2型菌毛(甘露糖抵抗)。1型菌毛主要分布于革兰阴性杆菌,与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发病相关。2型菌毛也称-P菌毛,与肾盂肾炎的发生密切相关。2型菌毛或肾盂肾炎相关菌毛,是大肠埃希菌最具毒力的因素之一,可与尿路上皮组织、肾脏和肠道糖脂受体结合,尿路上皮细胞上P菌毛大肠埃希菌受体越多,越易发生肾盂肾炎。

病理

急性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重症者膀胱黏膜可有点状或片状出血,及黏膜溃疡。

急性肾盂肾炎时,可侵犯单侧或双侧肾。肉眼见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有小脓肿,在肾乳头处可见大小不一的楔形炎症病灶。显微镜下见肾小管腔内有脓性分泌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和小脓肿形成。炎症严重时可有广泛性出血。小的炎症病灶可完全愈合,较大病灶愈合后可留下瘢痕。

慢性肾盂肾炎双侧肾病变常不一致,肾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有肾盂肾盏粘连、变形,肾乳头瘢痕形成,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表现。

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或尿道灼热感,可伴有肉眼血尿。尿频是指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而每次尿量不多;因尿不净感导致尿意频数。尿急是指有尿意就必须尽快排尿,常因控制不住而尿液流出。尿痛是指排尿时或排尿后尿道疼痛感,或烧灼感。部分典型患者自诉排尿时疼痛而不敢排尿。

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常见于健康年轻女性。多为上行感染所致,常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下腹部不适感及耻骨联合上压痛。一般不伴发热及全身表现。通常有白细胞尿,约30%有血尿,偶有肉眼血尿。

2.反复发作性膀胱炎 膀胱炎反复发作,多数为重新感染,少数为复发。重新感染指在正规抗感染治疗细菌消失后,停止治疗6周后,由不同致病菌引起的再次感染。复发是指治疗后细菌消失,停药6周内再发,致病菌与上次相同。

3.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起病,患者常表现为明显的全身症状和肾局部症状。全身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烧,可伴恶心,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肾局部症状为腰痛,下腹部疼痛,可有尿频、尿急和尿痛,即尿路刺激症状,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和尿混浊。体征:体温多在38℃以上,有肾区叩击痛和肋脊角压痛。化验: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沉增快,血培养可阳性。尿常规有大量白(脓)细胞,可见白细胞管型。

4.无症状菌尿 患者可无尿路刺激症状,或任何全身自觉症状;偶然尿检时发现异常;2次清洁中段尿培养细菌学阳性,且细菌菌株相同。多见于糖尿病、妊娠期、老年女性、肾移植受者、留置导尿管者等。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多见。

5.慢性肾盂肾炎 常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史多年。临床表现不典型,尿路刺激症状不著。急性发病时可有典型的急性肾盂肾炎表现,晚期可伴肾功能不全,表现为乏力、腰酸、高血压、水肿、夜尿增多等。当肾盂肾炎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①在静脉肾盂造影影像上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②B超检查示肾脏外形凹凸不平,且两肾大小不等;③肾小管功能持续性损害,如尿酶排泄增加、肾小管性蛋白尿、肾浓缩功能减退等。

并发症

1.肾脓肿和肾周围脓肿 急性肾盂肾炎未治疗或进一步扩散,可发展为肾脓肿和肾周围脓肿,以往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者,目前多见于有糖尿病、尿路梗阻等复杂性尿路感染者。

2.肾乳头坏死 是指肾乳头及邻近髓质缺血性坏死。表现为高烧、剧烈腰痛、血尿、有坏死组织从尿中排出。约50%的肾乳头坏死发生在糖尿病患者,滥用镇痛剂、梗阻性肾病也可发生。

3.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多见于复杂性尿路感染、高龄、体质虚弱者,病情急剧、凶猛,寒战、高热、休克,预后差。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尿常规

(1)肉眼观察:尿路感染时,尿色可混浊,可有腐败气味,偶见肉眼血尿。

(2)白细胞尿:尿液离心后尿沉渣检查白细胞≥5个/HP,是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指标。急性期尿白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可持续有少量白细胞。尿中如有白细胞管型,支持肾盂肾炎诊断。

(3)血尿:少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镜下血尿,极少数(<5%)可有肉眼血尿。

(4)蛋白尿:急性肾盂肾炎、高热时可有少量蛋白尿,症状缓解后蛋白尿消失。慢性肾盂肾炎,可有持续少量蛋白尿。

(5)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urine,简称SG):急性病变一般无变化,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受损,尿比重降低,尿渗透压降低,尿浓缩稀释试验异常。

2.尿细菌学检查

(1)清洁中段尿培养:晨起憋尿6小时以上,将尿道口周围消毒,取中段尿液20ml送细菌定量培养。如杆菌菌落计数≥105/ml,即有意义。若菌落计数为104~105/ml,需行两次尿培养,如为相同菌株,即使无尿路刺激症状,也可诊断。球菌菌落计数≥103/ml,有诊断意义。

(2)膀胱穿刺尿液培养:患者憋尿约6小时后,在耻骨联合上1cm处,常规消毒局麻,穿刺针垂直进入膀胱,抽取尿液20~30ml送培养。如有细菌生长,即可确诊。

(3)直接涂片镜检:快速诊断细菌尿的方法。取新鲜清洁中段尿液10ml,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若显微镜下每个视野可见1个以上的细菌,表示存在菌尿。

(4)尿亚硝酸盐还原试验:革兰阴性杆菌可使尿液内硝酸还原为亚硝酸盐,如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尿亚硝酸盐呈阳性反应。

3.血常规 急性肾盂肾炎时可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异常时,可发生贫血。急性膀胱炎常无上述改变。

4.肾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减退,表现为小分子蛋白尿、尿酶增多,尿液浓缩试验异常,晚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血清肌酐。

5.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排尿期膀胱输尿管反流造影、逆行性肾盂造影等,目的是为了解尿路情况,及时发现有无尿路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尿路感染急性期不宜作静脉肾盂造影,可作B超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急性尿路感染治疗7~10天无效的女性应行IVP。男性患者无论首发还是复发,在排除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之后均应行尿路X线检查以排除尿路解剖和功能上的异常。

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可呈现双肾大小不一,表面凹凸不平,皮质髓质分界不清。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尿路感染结合临床表现、白细胞尿、尿细菌学检查不难诊断。

1.诊断标准 ①正确留取清洁中段尿(尿液停留在膀胱4~6h以上),进行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②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在104~105/ml,重复尿培养,如为相同菌株,结合临床症状,可以确诊。如仍有疑问,可行膀胱穿刺留取尿液标本,以明确诊断。

当女性有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尿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并为常见致病菌时,可拟诊为尿路感染。

2.确定尿路感染部位 下尿路感染和部分上尿路感染患者都可以有尿路刺激症状,但上尿路感染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体检有肋脊角压痛、肾区叩击痛等症状;此外,尿沉渣可以检出白细胞管型,血白细胞升高等均有助于上尿路感染的定位。

3.鉴别诊断

(1)全身感染性疾病:上尿路感染急性期时,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明显,而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时,易误诊为流感、疟疾、脓毒症、伤寒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进行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不难鉴别。

(2)肾结核:尿路刺激症状较明显,病情呈进行性进展,可伴全身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减退、贫血、消瘦等,多有肾外结核病史。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尿沉渣检查持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尿沉渣涂片直接找抗酸杆菌,或尿结核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PPD),肾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3)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又称尿道综合征):有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但尿沉渣镜检正常,尿细菌学检查阴性。病因不明,可能与尿路局部刺激、损伤、过敏有关。少部分患者可能与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有关,也可能是衣原体等非细菌感染造成。


预防

1.坚持每日多饮水、多排尿,以冲洗膀胱和尿道。

2.注意会阴部清洁,以减少尿道口周围细菌群。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尤应注意。男性如有包茎或包皮过长,应注意清洁或矫治。

3.尽量减少尿道器械操作,必要时严格无菌操作。如已有尿路感染,先控制感染,后进行尿道器械操作。以往有尿路感染史或尿路异常者,在操作前后48h宜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必须留置尿管时,在最初3天给予抗生素,可以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

5.与性生活有关的尿感,应于性交后立即排尿,并口服一次常用量抗生素;

6.膀胱-输尿管反流者,要“二次排尿”,即每次排尿后数分钟,再排尿一次。

处置建议

病情评估/分型

根据感染发生部位分为

1. 上尿路感染指肾盂肾炎

2. 下尿路感染主要指膀胱炎

根据有无尿路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感



一般治疗

急性期: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发热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患者:碳酸氢钠片口服1g/次, 3次/日



抗感染治疗

用药原则

1. 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药物浓度高,且肾毒性和副作用小

2. 上尿路感染,初始治疗多选用静脉给药,病情稳定后可酌情改为口服

3. 下尿路感染患者,首选口服用药

4. 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需要的疗程不同

急性膀胱炎

1. 短疗程疗法:目前推荐的方法

2. 单剂量疗法

肾盂肾炎

1. 病情轻者:门诊口服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

2. 严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住院治疗,静脉给药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

1. 此型属于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2. 出现原因是自身抵抗力低下,而非首次治疗失败

3. 治疗方法

(1) 低剂量长疗程药物治疗

(2) 性生活后单次服用

细菌持续存在

1. 同一种细菌引起,并在较短时间内再次复发,患者在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治疗2周后,尿中仍可培养出相同细菌

2. 常见于泌尿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属于复杂性尿路感染

3. 疗程:治疗至体温正常或合并症情况消除后3~5天

4. 抗菌药物治疗

(1) 轻、中度患者

① 氟喹诺酮类

② 头孢菌素类(2代或3a代)

③ 磷霉素氨丁三醇

(2) 重症患者或初始经验治疗失败者

① 氟喹诺酮类,未被用于初始治疗者

② 脲基青霉素(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③ 头孢菌素(3b代):增加对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④ 碳氢霉烯类

⑤ 万古霉素:适用于病情严重,尿培养革兰氏阳性菌患者

5. 外科手术治疗:积极手术治疗引起或加重尿路感染或尿路梗阻性疾病

无症状菌尿

1. 不需要筛查和治疗的情况:绝经前、未孕女性、糖尿病女性、老年人、脊髓损失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儿童

2. 需要筛查和治疗的情况

(1) 妊娠期女性

(2) 需要泌尿道手术的患者:术前适当的抗菌治疗,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消失,尿菌阴性,疗程结束后2周、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

治疗失败: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治疗后尿菌阴性,但2周、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且为同一菌株



用药建议

病情评估/分型

根据感染发生部位分为

1. 上尿路感染指肾盂肾炎

2. 下尿路感染主要指膀胱炎

根据有无尿路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感



抗生素治疗为主要治疗

用药原则

1. 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药物浓度高,且肾毒性和副作用小

2. 上尿路感染,初始治疗多选用静脉给药,病情稳定后可酌情改为口服

3. 下尿路感染患者,首选口服用药

4. 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病情不同,疗程不同


急性膀胱炎

单剂量疗法

1. STS单剂:磺胺甲噁唑2.0g+甲氧苄啶0.4g+碳酸氢钠1.0g,1次顿服

2. 氧氟沙星0.4g,一次顿服

3. 阿莫西林3.0g,一次顿服

短疗程疗法

1. 短疗程疗法为推荐疗法,比单剂量疗法效果更好

2. 磺胺类、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任选一种,连用3天,90%患者可治愈

注意事项:妊娠妇女、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者及男性患者不宜使用单剂量疗法和短疗程疗法,应采用较长疗程



肾盂肾炎

病情轻者:门诊口服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通常90%可治愈

1. 喹诺酮类

(1) 氧氟沙星0.2g,2次/日

(2) 环丙沙星0.25g,2次/日

2. 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0.5g,3次/日

3.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0.25g,2次/日

严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住院治疗,静脉给药,必要时联合用药

1. 氨苄西林1.0~2.0g,1次/4小时

2. 头孢噻肟钠2.0g,1次/8小时

3. 头孢曲松钠1.0~2.0g,1次/12小时

4. 左氧氟沙星0.2g,1次/12小时

5. 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

诊断标准: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一年内发作≥3次

重新感染:患者由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再次感染

1. 此型属于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2. 出现原因是自身抵抗力低下,而非首次治疗失败

3. 治疗用药

(1) 低剂量长疗程药物治疗,药物疗程为长期服用3~6个月

①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TMP/SMX)40~200mg,1次/24小时或1次/48小时,口服

② 呋喃妥因50~100mg,1次/24小时,口服

③ 氧氟沙星200mg,1次/晚睡前口服

④ 头孢氨苄125~250mg,每日1次,口服;头孢克洛250mg,每日1次,口服

⑤ 磷霉素氨丁三醇3g,1次/10日,口服

(2) 性生活后单次服用

①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TMP/SMX)40~200mg,口服

② 头孢氨苄250mg,口服

③ 诺氟沙星200mg、氧氟沙星200mg或环丙沙星125mg,口服

④ 呋喃妥因50~100mg口服

⑤ 磷霉素氨丁三醇3g,1次/10日,口服

细菌持续存在

1. 同一种细菌引起,并在较短时间内再次复发,患者在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治疗2周后,尿中仍可培养出相同细菌

2. 常见于泌尿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属于复杂性尿路感染

3. 疗程:治疗至体温正常或合并症情况清除后3~5天

4. 抗菌药物治疗

(1) 轻中度患者

① 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500mg ,静脉或口服, 每日1次

② 头孢菌素类(2代或3a代),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孟多等

③ 磷霉素氨丁三醇3g,1次/隔日,口服

(2) 重症患者或初始经验治疗失败者

① 氟喹诺酮类,未被用于初始治疗者

② 脲基青霉素(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4.5g,静脉滴注,1次/6小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③ 头孢菌素(3b代):增加对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如头孢他啶2g,静脉滴注,1次/8小时;头孢吡肟2g,静脉滴注,1次/8小时

④ 碳氢霉烯类:如亚胺培南,0.5g,静脉滴注,1次/6小时;美罗培南0.5~1.0g,静脉滴注,1次/8小时

⑤ 万古霉素1g,静脉滴注,1次/12小时,适用于病情严重,尿培养革兰氏阳性菌患者

5. 外科手术治疗:积极手术治疗引起或加重尿路感染或尿路梗阻性疾病



无症状菌尿

不需要筛查和治疗的情况:绝经前、未孕女性、糖尿病女性、老年人、脊髓损失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儿童

需要筛查和治疗的情况

1. 妊娠期女性

(1) 阿莫西林500mg,口服,1次/8小时,3~5天

(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500mg,口服,1次/12小时,3~5天

(3) 头孢氨苄500mg,口服,1次/8小时,3~5天

(4) 磷霉素氨丁三醇3g,单剂治疗,口服

2. 需要泌尿道手术的患者:术前适当的抗菌治疗,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患者指导

预防

多喝水,勤排尿

注意会阴部卫生

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必须使用时,严格无菌操作

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提前3天应用抗生素,可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

与性生活有关的尿路感染,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并口服一次常用量抗生素

膀胱-输尿管反流者,要“二次排尿”

诊断尿路感染患者,治疗结束后,即便没有临床表现,也应该在2周、6周复查


诊断依据

症状、体征

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辅助检查

尿培养

尿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