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

别名: 瘾疹
英文名: yinzhen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外科
症状:
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中医古代文献又称风瘩癌、风疹块、风疹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病因病机

    本病总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鉴别诊断

    一、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二、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犯表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则皮损加重;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客于肌肤,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故风团鲜红、灼热,遇热则皮损加重;风盛则剧痒;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风热壅肺卿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为风热犯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土
       方药:消风散加减。
       (二)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白色主寒,风性瘙痒,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故风团色白,皮肤瘙痒;寒性阴冷,故皮损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阴津未伤,故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三)血虚风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月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辨证分析:血虚日久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气搏于肌肤,故风团、瘙痒反复迁延日久;津血同源,血虚亦致阴血不足,虚火内生,故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虚热内扰阴分则午后或夜间症状加剧;舌红少津、脉沉细为血虚津伤、虚热内生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一)香樟木、蚕砂各30—60g,煎水外洗。
       (二)炉甘石洗剂外搽。
    [其他疗法]
       一、针刺皮损发于上半身者,取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风市、风池、大肠俞等。手法:除血虚风燥证外,其他均用泻法。耳针取神门、肺区、枕部、肝区、脾区、肾上腺、皮质下等穴,针刺后留针1小时,每次选2—3穴。
       二、放血分别在双耳尖、双中指尖、双足趾尖经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之,挤出少许血液。
       三、西医治疗对急性者,可选用抗组胺制剂、钙剂、硫代硫酸钠等。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给予0.1%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若出现窒息,应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预防与调护

    1.尽可能找出病因并去除之。
    2.禁食辛辣、鱼腥等物。
    3.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

结语

    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应与水疥、猫眼疮相鉴别。风热犯表证,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风寒束表证,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犯表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则皮损加重;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客于肌肤,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故风团鲜红、灼热,遇热则皮损加重;风盛则剧痒;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风热壅肺卿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为风热犯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土
       方药:消风散加减。
       (二)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白色主寒,风性瘙痒,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故风团色白,皮肤瘙痒;寒性阴冷,故皮损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阴津未伤,故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三)血虚风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月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辨证分析:血虚日久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气搏于肌肤,故风团、瘙痒反复迁延日久;津血同源,血虚亦致阴血不足,虚火内生,故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虚热内扰阴分则午后或夜间症状加剧;舌红少津、脉沉细为血虚津伤、虚热内生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一)香樟木、蚕砂各30—60g,煎水外洗。
       (二)炉甘石洗剂外搽。
    [其他疗法]
       一、针刺皮损发于上半身者,取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风市、风池、大肠俞等。手法:除血虚风燥证外,其他均用泻法。耳针取神门、肺区、枕部、肝区、脾区、肾上腺、皮质下等穴,针刺后留针1小时,每次选2—3穴。
       二、放血分别在双耳尖、双中指尖、双足趾尖经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之,挤出少许血液。
       三、西医治疗对急性者,可选用抗组胺制剂、钙剂、硫代硫酸钠等。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给予0.1%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若出现窒息,应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患者指导

预防与调护

    1.尽可能找出病因并去除之。
    2.禁食辛辣、鱼腥等物。
    3.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

诊断依据

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鉴别诊断

    一、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二、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