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视瞻昏渺 按疾病找医生

本病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之为视瞻昏渺。症状类似西医学之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别名: 视瞻昏渺
英文名: shizhanhunmiao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眼科
症状: 视力减退,视物昏朦
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述

本病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之为视瞻昏渺。症状类似西医学之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病因病机

一、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

二、情志不舒,气滞血郁,玄府不利。

三、肝肾不足,精血亏耗;或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目失所养,神光衰微。

临床表现

患眼外观端好,视物昏朦,有如遮隔轻纱薄雾,或见眼前黑花飞舞,或有闪光幻觉,或见眼前中央有一团灰色或黄褐色阴影,视物变形,如视直如曲、视大为小等。检视眼底可见各种不同的病理表现。

1、属西医学之脉络膜炎者,可见脉络膜、视网膜等处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渗出斑。

渗出初期色黄,边缘模糊不清。渗出斑可全部吸收。若经数周或数月后,渗出物机化,该处之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常形成黑白夹杂的萎缩灶。此类病变可有玻璃体混浊。

2、属西医学之视网膜炎者,可见视网膜水肿,反光增强,或有皱褶,或可见大小不等之出血点。沿血管可出现白色或黄白色软性渗出物,或白斑、静脉血管纡曲扩张。后期视网膜上多数有色素病灶。本病亦可引起玻璃体混浊。

3、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者,初起黄斑区及其周围可出现局限性水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范围约为1—3个视乳头直径,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形成一反光晕轮,或光反射弧,水肿区颜色较暗,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减弱、弥散或消失。数周后,病变区内常有黄白色点状渗出,偶可见暗红色小出血点。2—3个月后,病变逐渐恢复,如果水肿全部吸收,可不留任何痕迹,或遗留色素沉着,中心凹光反射恢复。屡次发作者,黄斑部色素紊乱明显,甚至可发生黄斑囊样变性,预后视力恢复不佳。

4、属西医学之球后视神经炎者,眼球略有牵拉性疼痛,转动时尤甚,压迫眼球则疼痛加剧。早期眼底一般无改变,晚期则见视乳头或视乳头颞侧颜色苍白,边界清楚。视野检查有中心暗点。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本病起病较缓,外无赤痛。古人认为主要是由神劳、血少、元虚、精亏等所致,故治疗强调补虚培本。现代,经临床检查所见,内眼病变多种多样,结合全身辨证,则有虚有实,因而不可一味从虚论治。

一、内治

1、浊邪上犯

主证:自觉视物昏朦,或兼见黑花飞舞,或视瞻有灰色或黑色阴影,视物变形,如视直如曲,视大为小等。眼底可见视网膜、脉络膜有边界模糊之黄白色渗出斑,或仅见黄斑区水肿、渗出,中心凹反光不清等。眼症常缠绵不愈。全身症见头重胸闷,食少口苦,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脘闷多痰,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熏蒸清窍,或痰湿化热,上泛目内,引起脉络膜视网膜水肿、渗出等病变,出现视物不清,眼见黑花。若病变位于黄斑区,水肿、渗出较重,则眼前正中出现灰黑色阴影,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明显。湿热偏重者,水肿较甚;痰浊为重者,渗出物多呈团状,且病变区比较污秽。因系湿邪致病,故病程缠绵。湿热郁遏,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致头重胸闷,食少口苦,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数。若见腹满痰多,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滑数,又属痰热偏重。

治法:利湿清热,祛痰化浊。

方药:三仁汤或温胆汤加减。三仁汤功效在于运脾化痰,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痰浊上犯清窍,而以湿热偏重,眼底水肿比较明显者。若选加黄芩、栀子、茺蔚子、泽兰、车前子之类,则更增清热利湿消肿的作用。温胆汤以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燥湿祛痰,理气和胃;竹茹、枳实降上逆之痰浊。适用于痰热偏重,眼底渗出物较多者。若选加黄连、胆星、车前子、茺蔚子、泽兰之类,则清热除湿之力更强。

2、气滞血郁

主证:自觉眼珠隐痛,视力渐降,或眼前中央有带色阴影遮隔,视物变形。检视眼底,可无明显异常,或有视乳头轻度充血,或者仅见黄斑区暗红,有渗出物及色素沉着,小血管弯曲,中心凹反光不清等病变。全身症有情志不舒,头晕胁痛,口苦咽干,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气滞血郁,壅遏目窍,故致视神经乳头充血,或致视网膜黄斑区呈暗红色,小血管弯曲,并引起视物不明,眼珠作痛。肝郁不舒,气滞血郁,且已化热,因而头晕胁痛,口苦咽干,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热疏肝,行气活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原方清热疏肝,理气和营。再加丹参、郁金、川芎、茺蔚子,可增清热疏肝、行气活血之功效。

3、肝肾不足

主证:眼内干涩,视物昏朦,或视物变形。眼底可无明显异常,或见脉络膜视网膜病灶色素沉着,病变比较陈旧,问或夹杂新的渗出斑,抑或黄斑区轻度水肿,有渗出物及色素沉着。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亏,精血不足,目失濡养,故眼内干涩,视物昏朦,或眼前阴影遮隔。肝肾精血不充,血脉不利,则眼内滞留之渗出物以及沉着之色素难以消退。全身兼见之脉症,亦皆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加减驻景丸加减。前方补养肝肾,益精明目。若用于眼底渗出物及色素较多者,可加当归、牛膝、丹参之类,以增养血活血、通络消滞的作用。后方以菟丝子、楮实子、五味子、枸杞、熟地、当归补益肝肾,滋养精血;川椒温阳以配阴,且能行气,使诸药补而不滞;车前子利水而泻肝肾邪热,既抑诸药之温燥,又防滋腻之碍湿。诸药合用,具有补肝益肾、填精养血的功效。若阳虚不显者,可去方中川椒,选加山楂、鸡内金、茺蔚子、丹参助消积滞,祛瘀生新。若阳气偏衰者,可去方中车前子,选加紫河车、鹿角胶、肉苁蓉、乳香、三七等,温肾益精,养血活血。

4、心脾两虚

主证:眼症同前,全身症见面色无华,头晕心悸,食少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久病过劳,或产后哺乳,致心脾亏虚,气血不足,目失濡养,神光衰微,且血不荣脉,血流滞缓,眼底之渗出物及沉着之色素难以消除,所以视物不清。血不上荣,则面色无华而头晕;血不养心,故心悸。脾虚失于健运,气血不足以养神,则食少神疲。血不充舌脉,故致舌淡脉弱。

治法:养心益脾,补血行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原方是以八珍汤去川芎作益气补血之基础,加五味子、远志养心宁神,陈皮理气健脾,使之补而不滞。若再加川芎、丹参,则更增祛瘀生新之效。

此外,产后哺乳而患本病者,当断奶,否则更耗气血,于治疗不利。

二、针灸疗法

常用穴:睛明、球后、头临泣、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养老、光明、肝俞、肾俞、足三里等。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配2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偏阳虚者,远端穴位施灸或针灸并用,但眼部穴位忌灸。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一、眼外观端好,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昏朦日增。

二、检视眼底可见脉络膜、视网膜及目系的慢性或陈旧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