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唇风,中医疾病名称。初起唇红部红肿、疼痒;日久干燥、疼痒、裂口、流滋水为特征的唇部疾病,多发于下唇。唇风与西医所称慢性唇炎相似。

别名: 唇风
英文名: chunfeng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口腔科
症状: 红肿,疼痒,干燥,裂口,流滋水
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述

唇风,中医疾病名称。初起唇红部红肿、疼痒;日久干燥、疼痒、裂口、流滋水为特征的唇部疾病,多发于下唇。唇风与西医所称慢性唇炎相似。

病因

口周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由内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从中医角度认为该病是心火脾湿为发病机理,可因心绪烦躁,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因饮食失节或过多食腥,伤及脾胃、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困脾、两邪相搏、上蒸下蹿、充溢肌肤所致。造成其治疗后易复发有多种因素:如用药不坚持、表面好转就停药、衣食住行卫生不良等等,都有可能使病情死灰复燃。

症状

1、好发于20岁~35岁之间女性。

2、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长期应用含氟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氟化牙膏有关。

3、侵犯部位主要是“口罩区”,即口周、颏部及鼻侧。

4、为对称分布于口周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及鳞屑。

5、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带不受侵犯,上下唇从不累及具有特征性。

6、局部可有轻度瘙痒及烧灼感。

7、病程呈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刺激后皮损及症状加重。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1、风火湿热,外犯唇口

临床表现:唇红部肿痒,破裂流水,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口渴饮冷,口臭,大便干。舌质偏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循经上蒸,故见唇红部红肿痛痒;湿热久蒸则破裂流水,灼热疼痛;风性主动,风邪偏胜则嘴唇不时瞤动;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湿热之征。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利湿。

方药:双解通圣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散风邪;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清热;白术、滑石利湿;川芎、当归、白芍、甘草活血养血散瘀肿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

若局部肿胀甚者,加黄连、白鲜皮、银花清热解毒;破裂糜烂流水者,加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嘴唇?动,红肿,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乃风盛脾虚之症,治宜健脾益气祛风,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防风治之。

2、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临床表现:唇肿燥裂,流水,甚者流血,痛如火燎,犹如无皮之状,结痂。鼻息焮热,小便黄赤短涩。舌干少律,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燥邪为患,唇口失养,故见唇肿燥裂、流水流血或结痂,疼如火燎。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经血燥之征。

治法:凉血祛风,养阴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方中荆芥、薄荷疏风清热;柴胡、黄芩、甘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凉血润燥。酌加牡丹皮、玄参、麦冬、石斛以增强滋明清热,凉血润燥之功。

3、外治法

外搽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润燥。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每日3~4次。或用马齿苋、芙蓉叶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

患者指导

日常养护

1、要改正不良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

2、要减少烟酒刺激,少食辛辣厚腻之品,避免烈日暴晒。

3、常服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芡实、荸荠、赤小豆等煎汤饮。

4、使用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花香花宜润唇精华液和多效修复霜修复养护;

5、切不可使用稠厚的普通润唇膏、唇彩;

6、切勿症状稍有改善就中断治疗,越迁延越不易根治。

7、不能使用激素药膏,以免依赖继而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