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引起,也有因风热外邪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状为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

别名: 鼻疳
英文名: bigan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耳鼻喉科
症状: 红肿,糜烂,结痂,灼痒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引起,也有因风热外邪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状为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

发病症状

鼻疳是指鼻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有经久不俞,反复发作的特点。为鼻科较常见之病,以小儿为多见。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

1、鼻前部疼痛、作痒,鼻内焮热、干痛、异物感。

2、检查可见鼻前孔及其附近上唇皮肤漫肿、潮红、溃烂流水、积结痂块。

病理

鼻疳发病与肺、脾关系比较密切。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鼻疾脓涕浸渍鼻前孔肌肤,外邪引动肺热而发,或因小儿乳食不调,久病虫疾,

致使脾胃不健,运化失职,湿浊内停,湿热上犯而致。肺经蕴热,风热外袭,瘀滞于鼻,熏灼鼻孔处,则出现粟粒状小丘、微红。热盛则肿而痛,灼热干焮、结痂。热毒腐灼肌肤溃破,则糜烂溢出脂水,风盛则痒而燥裂。风热湿邪久郁,肌肤受伤,则皲裂甚而鼻毛脱落。小儿脏腑娇嫩,易因脾虚湿滞而致病。湿热循经上蒸,壅结鼻窍,腐蚀肌肤,则鼻窍肌肤糜烂潮红,湿浊灼腐肌肤,久积黄浊厚痂,故流溢脂水,结黄浊厚颜;因湿性粘滞不易速去,湿热伙留不散,故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总的治疗方法是清肺清脾。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肺经蕴热,邪毒外袭。

证见:鼻前孔皮肤灼热干焮,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状小丘,继呈表浅糜烂,溢出黄色脂水,或结黄痂。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鼻毛脱落。全身症状偶有头痛,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小儿可见烦躁哭啼,搔抓鼻部,甚则血水淋漓。

治法:清热泻肺,疏风解表。

一、药方1

1、主方:黄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服。若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药

上清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银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脾胃失调,湿热郁蒸

证见: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鼻毛脱落,病情反复,缠绵不愈。或可见鼻前孔皮肤皲裂出血,甚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窍不适,言谈不爽。小儿可有腹胀,纳呆便溏,啼哭易怒。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核湿,解毒和中。

二、药方2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黄芩12克,萆薢12克,壮丹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水煎服。若湿热壅盛者,加黄连10克、苦参12克、土茯苓20克。痒甚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癣皮15克、地肤子12克。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15克、金银花12克、白术10克。患儿久病虫疾,可酌加使君子6-10克,或榧子6一10克。

2、中成药

健儿清解液,口服,婴儿每次4毫升,5岁以内8毫升,6岁以上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五花茶冲剂,煎服或冲服,茶剂每次 1-2块,冲剂每次10克。

三、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水热敷局部。

2、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

3、明矾3克,生甘草10克,煎水外洗。

4、苦参15克,枯矾15克,研末,用生地黄汁适量,调匀徐敷。

饮食疗法

1、灯心柿饼汤:灯心草6克,柿饼2个,以清水适量煎汤。加白糖调味饮用。

2、使君子蒸猪瘦肉:使君子6—10克,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加入瘦猪肉约100克,捣烂和匀,蒸熟佐膳食用。

3、独脚金煲猪瘦肉:独脚金15克,瘦猪肉100克,加清水3碗煎至1碗,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瘦肉。

患者指导

预防护理

1、劝告病人不可因痒或结痂而用手指挖鼻,有结痂者要待其自脱,以免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2、忌食辛辣炙煿及腥荤发物等。对小儿尤应注意调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