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脐风一般指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

别名: 脐风
英文名: qifeng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儿科
症状: 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
多发人群: 新生儿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述

脐风一般指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

病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特点

脐风又名脐带风、锁口风、四六风、七日风、撮口、初生口噤等。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脐风的记载。唐代《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预后和防治等方面,都有论述。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为预防脐风,古代不少医家采取了较科学的措施,如明代《幼科发挥》、《女科撮要》中记载的“火燎断脐法”等。引起脐风的原因,为断脐处理不当,使用器具不洁,为风冷秽毒之邪所侵;或为脐部护理不周,断脐后脐部包扎不善,为水湿邪毒所污染。病邪由脐带创口而入于血脉,流注五脏。毒入心脾,则口噤舌强;毒入肝肾,则筋脉拘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脐风病势凶险,极易死亡,必须及早施治。发病前一两天,精神烦躁,吮乳口松,多啼口噤,颈项牵强,是为脐风先兆。治以祛风散邪、宣通经络,常用玉真散、撮风散加减。进入发作期,则见抽搐频作,口撮唇紧,不能吮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啼声难出。由于口眼颜面牵引,故面呈苦笑状,但神志一般尚清醒。部分患儿可见高热,痰喘,大便秘结。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定痉,常用黄连解毒汤、撮风散、调胃承气汤加减。严重病儿,多因频繁抽搐,高热持续,呼吸喘促,□出不止而死亡。此外,治疗脐风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对于感染、窒息、衰竭等危重症更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脐风的预防非常重要,普及无菌接生、加强城乡妇幼卫生工作仍是不可忽视的。患儿发病后,应予隔离,病室光线宜稍暗,并保持安静,护理时尽量少触动患儿,但须注意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噤、吞咽困难者可用胃管鼻饲母乳或牛奶。

处置建议

治疗

一、护理

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痉挛期应暂禁食,禁食期间可通过静脉供给营养,症状减轻后试用胃管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抹碘酒、酒精。

二、抗病毒

只能中和游离破伤风病毒,对已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越早用越好。

三、止痉药

控制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地西泮:安定,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内即可达有效浓度。但半衰期短,不适合做维持治疗,4~8小时1次。

2、苯巴比妥钠:静注,可与安定交替使用。

3、10%水合氯醛:胃管注入或灌肠,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

四、抗生素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钾硝唑、静脉滴注,可杀灭破伤风杆菌。

患者指导

预防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一旦发现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就应迅速送医院诊治。严格执行新法接生完全可预防本病。

诊断依据

诊断

一、接生时处理脐带不当

特别是断脐所用剪刀未正确消毒。

二、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出生后3~14天,常见7天左右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

三、病情进展者

四、肢抽动或强直性痉挛,一经刺激即引起痉挛发作,重者喉肌,呼吸肌痉挛,甚至窒息,并发肺炎。

病史加出生后典型发作表现,一般容易诊断,早期尚无典型表现时,可用压舌板检查患儿咽部,若越用力下压,压舌板反被咬得越紧,也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