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面游风 按疾病找医生

面游风是一种因皮脂分泌过多所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云:“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c>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本病以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

别名: 面游风
英文名: mianyoufeng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中医皮肤科
症状:
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面游风是一种因皮脂分泌过多所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云:“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c>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本病以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

病因病机

    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郁久转而化燥,肌肤失去濡养;甚或风邪郁久,耗血伤阴,血虚阴伤,肌肤失于濡养则生风化燥。两者互为因果,以致皮肤粗糙,表现以干燥型者为多。或过食辛辣、肥甘、酒类,以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积肌肤而成,表现以湿性皮损为主。

诊断

    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脸面、眉弓、鼻唇沟、耳前后、腋窝等处。并叮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有干、湿两个类型。干性者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覆以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在头皮部可堆集很厚,梳发或搔抓时鳞屑易于脱落,而白屑纷飞,且毛发干枯,伴有脱发。湿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异常油腻,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或为湿疹样皮损。
    自觉程度不同的瘙痒。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皮肤肥厚粗糙,伴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二、白疟皮损为红色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筛状出血点,头发粘连呈束状,无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三、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拨脱,发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检查阳性。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胃热盛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肺胃热盛,熏蒸肌肤,故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热扰心神则心烦;肺气不宣,肠腑不通则大便秘结;津液不布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清热止痒。
       方药:枇杷清肺饮酌加知母、苦参片、徐长卿、天花粉等。
       (二)脾虚湿困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分析:脾虚运化失职。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脾壶水湿不运,流注肠腑则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风盛则痒;发为血之余,血虚发失所养,故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风燥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一)干性型发于头皮部者,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发于面部者,以痤疮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2次。
       (三)湿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预防与调护

    1.忌食辛辣,少吃油腻甘甜食品,少饮浓茶,忌烟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不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结论

    面游风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其特点是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应与慢性湿疮、白疤、白秃疮相鉴别。肺胃热盛证,治宜清热止痒,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外治可酌情选用白屑酊、侧柏叶酊、痤疮洗剂、颠倒散洗剂、脂溢洗方等。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胃热盛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肺胃热盛,熏蒸肌肤,故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热扰心神则心烦;肺气不宣,肠腑不通则大便秘结;津液不布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清热止痒。
       方药:枇杷清肺饮酌加知母、苦参片、徐长卿、天花粉等。
       (二)脾虚湿困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分析:脾虚运化失职。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脾壶水湿不运,流注肠腑则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风盛则痒;发为血之余,血虚发失所养,故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风燥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一)干性型发于头皮部者,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发于面部者,以痤疮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2次。
       (三)湿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患者指导

预防调摄

    1.忌食辛辣,少吃油腻甘甜食品,少饮浓茶,忌烟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不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诊断依据

诊断

    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脸面、眉弓、鼻唇沟、耳前后、腋窝等处。并叮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有干、湿两个类型。干性者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覆以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在头皮部可堆集很厚,梳发或搔抓时鳞屑易于脱落,而白屑纷飞,且毛发干枯,伴有脱发。湿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异常油腻,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或为湿疹样皮损。
    自觉程度不同的瘙痒。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皮肤肥厚粗糙,伴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二、白疟皮损为红色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筛状出血点,头发粘连呈束状,无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三、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拨脱,发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检查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