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别名: 发颐
英文名: fayi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外科
症状:
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病因病机

    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壅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或因术后脾胃亏损,阴津不足,毒邪上蕴阻络。

诊断

    多见于成年人,常由热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术后以及腮腺导管急性阻塞而继发。
    发病急骤,一侧多见。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按之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可伴高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如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治疗,可致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痄腮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内陷入营,故肿势平塌散漫,肿势蔓延,疼痛剧烈;火毒炽盛,耗伤津液,故壮热、口渴;热毒陷入营血,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热人营血,灼伤阴液之征。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口腔粘膜出脓者,先用等渗盐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预防调摄

    1.平素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
    2.热病后、大手术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常吃酸性食物,以刺激唾液分泌。

结语

    发颐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可出现内陷等证。应与痄腮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热毒内陷证,治宜清营解毒、养阴生津,方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内陷入营,故肿势平塌散漫,肿势蔓延,疼痛剧烈;火毒炽盛,耗伤津液,故壮热、口渴;热毒陷入营血,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热人营血,灼伤阴液之征。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口腔粘膜出脓者,先用等渗盐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患者指导

预防调摄

    1.平素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
    2.热病后、大手术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常吃酸性食物,以刺激唾液分泌。

诊断依据

诊断

    多见于成年人,常由热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术后以及腮腺导管急性阻塞而继发。
    发病急骤,一侧多见。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按之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可伴高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如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治疗,可致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痄腮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