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上睑下垂 按疾病找医生

上睑下垂(ptosis)是指提上睑肌和Mttllen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不能提起,呈部分或全部下垂。

别名:
英文名: shangjianxiachui
发病部位: 眼睑
就诊科室: 整形外科
症状: 上眼睑下垂
多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治疗手段: 手术 中药
并发疾病: 失用性弱视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述

上睑下垂(ptosis)是指由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导致的一类眼睑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眼睑低垂,明显低于正常位置。

正常人双眼平视时,上眼睑仅遮盖角膜上缘,在排除额肌作用下,遮盖> 2 mm即可诊断为上睑下垂。轻者仅影响眼部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可影响视觉发育。患者为了正常视物,会用颈部后仰、皱额提眉等方式进行纠正,长时间会形成特有的面容和体态,严重时可伴发弱视。


流行病学

上睑下垂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先天性上睑下垂,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 0.56%,也就是每200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位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

病因分类
  • 先天性上睑下垂: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与遗传有关,多为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

  • 后天性上睑下垂:非出生就出现的疾病,而是由眼睑本身病变引起,也可因神经系统及其他全身性病变导致。


根据具体病因分类

腱膜性上睑下垂:多见于自发性或退行性变,上睑下垂但眼球运动正常,如老年性上睑下垂,也可见于外伤、内眼手术或佩戴硬性角膜接触镜,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提上睑肌腱膜裂孔或者断裂,此时提上睑肌肌力较好,上直肌功能正常。

神经源性上睑下垂:多数表现为上睑下垂合并眼球运动异常,这是由动眼神经或动眼神经分支麻痹所致,可伴一条或多条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功能障碍,伴上直肌功能障碍。

肌源性上睑下垂:肌源性上睑下垂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此类患者不仅表现为提上睑肌收缩功能减弱,同时也存在舒张功能的下降,即上睑迟滞。先天性者多因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所致,也可由于支配提上睑肌的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发育障碍所致。后天性者主要是由于局部或弥漫的肌肉疾病所致,如肌强直综合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重症肌无力等。

机械性上睑下垂:多种原因造成眼睑瘢痕样增厚,重量增加,可见于外伤、肿瘤侵犯或手术原因。

假性上睑下垂:多种原因引起的睑裂相对变小,而上眼睑活动正常,引起假性上睑下垂的病因包括重度皮肤松弛、眼睑痉挛、眼睑失用症、眼球内陷等。


根据遮盖程度分类
  • 轻度: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不超过 3 mm。

  • 中度:遮盖1/2角膜。

  • 重度:遮盖超过1/2角膜或全部角膜。


病因

先天性者多与遗传有关,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常见病因为动眼神经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

后天性者可由眼睑本身病变引起,也可因神经系统及其他全身性病变导致,常见原因包括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患、重症肌无力、上睑炎性肿胀或新生物等。

  • 家族遗传:父母等患有上睑下垂疾病。

  • 眼部外伤:从事危险工作或意外损伤眼部肌肉神经。

  • 眼部手术损伤、美容操作意外。

  • 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如脑肿瘤、多发性硬化。

  • 存在肌肉系统基础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强直综合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 年龄因素:老年人可出现眼部组织退行性病变。


症状

上睑下垂轻者仅影响眼部外观,不影响视物;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瞳孔,可影响正常视物,甚至影响视觉发育,形成弱视。后天性上睑下垂多同时伴有原发病的症状。

典型症状

上睑位置下垂

可单眼或双眼上睑下垂,自然睁眼平视时,轻者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3 mm,中等程度下垂遮盖角膜 1/2,重度下垂者超过角膜 1/2 或遮盖全部角膜。

病眼眉毛较健侧高、额纹加深

双眼上视时,下垂侧眉毛高耸,额头皮肤有明显横行皱纹,这是由额肌收缩补偿提上睑肌功能不足所致。

仰头视物

双侧下垂者常需仰头视物,久而形成特殊体态。

其他

先天性上睑下垂大约有 25% 的患者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或麻痹,即影响眼球上转。患者可出现重睑线消失,即“双眼皮”消失。


伴随症状

后天性上睑下垂可合并基础病,如重症肌无力,累及眼部肌肉,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

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可因视物遮挡,影响视觉发育,可发展为形觉剥夺性弱视,即眼球检查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不正常,且通过配戴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0.8以上。


术后并发症

上睑下垂手术过程复杂,并发症多且发生率高,经常需要多次手术方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矫正不足:术后患眼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 mm,仍表现为下垂外观。择期修复。

矫正过度:患眼睑缘超过角膜上缘,或明显高于对侧,表现出不对称外观。术后严重过矫者,早期手术调整以保护角膜。轻者需密切观察,半年后根据上睑位置处理。

睑裂闭合不全:眼睑无法闭合,眼球角膜或巩膜暴露。术后早期缝线固定,睡前涂药膏保护角膜,若形成闭合不全、角膜暴露,可手术矫正。

暴露性角膜炎:患眼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充血、角膜点状浸润、角膜上皮水肿剥脱或继发角膜溃疡。可术后涂抗生素眼膏,戴绷带镜。必要时手术处理。

眼睑内翻倒睫:眼睑缘内翻,睫毛接触眼球。需要重新打开切口调整。

上睑迟滞:上睑在下视时移动度降低,造成两眼不对称外观。随着术后时间推移,该现象有所缓解,但不会消失。患者可避免向下注视。

眼睑外翻:眼睑脱离眼球,表现为睑球分离,睫毛极度上翘。轻度外翻可观察恢复情况,严重者需要打开切口调整。

双眼形态不对称:两侧切口设计不对称,两侧眼部组织处理不同。根据病因择期手术修复。

睑缘弧度不流畅或成角畸形:切口设计或术中操作不当,眼睑不整齐。轻微者可观察,明显者可考虑二次手术。


预后

上睑下垂轻者影响眼部外观,重者可造成视力下降、弱视、斜视等视力损害。

儿童患者如出现上睑下垂可能会受到来自同学的嘲笑,影响学习成绩,造成压力和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如果出现单侧上睑缘遮盖瞳孔,患者可仰头视物,日久可致脊柱畸形。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成功率很高,确定风险因素并采取适当措施可能会导致更好的手术结果和更少的复发,但可能会留有手术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包括眼睑闭合不全、干眼症、暴露性角膜炎、两侧不对称、上睑内翻倒睫等。


日常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作息规律,定期复查,了解治疗效果。严格遵医嘱用药,术后做好眼部护理。

家庭护理
  • 术后1周内少看报纸、电视,防止眼疲劳。

  • 在眼睑未完全愈合前,减少外出或戴保护镜外出,以减少灰尘及异物对角膜的损伤。

  • 3 周内避免过度活动,如弯腰拾物及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

  • 注意眼部卫生,术后遵医嘱正确使用滴眼液,使用前注意检查药品有效期和药物性质。

  • 术后尽量减少头部活动,保护手术眼,不要碰撞和揉压,以免损伤角膜。

  • 上睑下垂患者由于容貌缺陷,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家属应与患者多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休息与运动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对眼的不良刺激,尽量减少剧烈体力活动,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

日常病情监测

  •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是否有渗血、渗液、脱落。

  • 术后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 监测切口有无疼痛,及疼痛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当切口出现红肿、黄色脓性分泌物时,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及时与医生沟通。

  • 术后 1个月及3个月后定期复查,期间有任何不适,及时就医。


处置建议

就医

患者出现双侧或单侧上睑下垂表现须及时于眼科就医咨询。以免耽误治疗而发展为弱视。上睑下垂有时是全身性疾病的眼部表现,及时就医,早期发现,可减少原发病对全身的危害。

就医指征
  • 出生后数月或数年,上睑下垂遮盖瞳孔的1/2及以上。

  • 双侧或单侧上睑下垂严重影响外观。

  • 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抬头视物等。

  • 上睑下垂伴视物不清。

治疗

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遮盖瞳孔,特别是小儿患者,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一般于 3岁左右进行。后天性上睑下垂应判断是否为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或眼部及全身病引起的上睑下垂,需先进行原发病治疗和药物控制,无效时再考虑手术。主要手术方式为改善提上睑肌力量和额肌力量的矫正手术。

手术治疗

治疗上睑下垂的手术目的是恢复外观对称、防止视功能障碍,如果下垂严重遮挡瞳孔可导致弱视,应早期手术。

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前徙术、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主要根据提上睑肌肌力的情况来选择。

提上睑肌缩短术

如果提上睑肌功能尚未完全丧失,宜选择此手术方式,手术的切口有上眼睑皮肤面切口(外路法)和翻开上眼睑在结膜面切口(内路法)两种。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及眼科专科检查。主要包括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睑裂大小、提上睑肌肌力、上睑上提量、额肌肌力的检查,及视功能检查、屈光状态检查、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3 天。术前停戴隐形眼镜。

术后护理:术后可遵医嘱酌情使用抗生素眼膏、滴眼液、冰敷;术后伤口恢复好,无活动性出血及感染表现或其他并发症可出院。注意睡前涂眼膏,保护角膜,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发生。

额肌悬吊术

适应证: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各种类型上睑下垂矫正手术未成功,需再次手术者;睑裂狭窄综合征的儿童因上睑下垂严重,行提上睑肌缩短术不能改善者;小于3岁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不适于行提上脸肌缩短术者。

术前准备:选择悬吊材料,常用的有自身阔筋膜、硅胶等;选择额肌悬吊手术的方式,如“W”字母型术式、“方形”术式等;检查视力及矫正视力、提上睑肌肌力和下垂度等;检查有无Bell现象、上睑迟滞现象;新斯的明试验除外重症肌无力。

“W”字母型术式:是间接利用额肌力量矫正上睑下垂,常使用阔筋膜材料进行悬吊。在上眼睑重睑线位置做一个切口和眉毛上缘做内中外三个小切口,将阔筋膜用专门的引针从眉毛上缘中央切口穿入皮下至重睑位置,再从重睑位置将阔筋膜穿入皮下至眉毛上缘内外侧两个切口分别引出,使阔筋膜在皮下呈“W”形状,再用缝线将阔筋膜在上下切口位置分别与额肌肌肉、睑板组织缝合固定。

直接利用额肌力量的方法:在上眼睑重睑位置做切口,将额肌从与眼轮匝肌之间剪开,并与上下组织之间分离,制作额肌瓣,将额肌瓣与睑板缝合,调整上眼睑至适当位置后缝合固定。


用药建议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一些病因明确的上睑下垂,以原发病治疗为主。

重症肌无力引起的上睑下垂,根据病情可合并口服新斯的明或吡啶斯的明。神经麻痹所致的上睑下垂可合并口服维生素B1、肌苷;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亦可根据身体情况合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检查建议

相关检查

提上睑肌功能测试

主要采取指压眉弓测试提上睑肌功能,该项检查主要评估患者的提上睑肌肌力的情况。检查者用拇指沿眉毛长轴方向按压住额肌后,先让患者往下看,再让患者往上看,此时上睑移动的距离为提上睑肌肌力。通常睑缘活动度 4 mm及以下者表示肌力很差,5~7 mm为中等,8 mm及以上为良,≥10 mm者为正常。

测量原位时睑裂高度及眼睑下垂量

可以判断上睑下垂的程度。自然睁眼平视时,轻者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 3 mm,中等程度下垂遮盖角膜 1/2,重度下垂者超过角膜 1/2 或遮盖全部角膜。

新斯的明或依酚氯铵试验

新斯的明药物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段时间后,医生会观察上睑下垂有无减轻,若明显减轻,则上睑下垂很可能为重症肌无力所致。该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重症肌无力。

其他

视力及验光检查,判断上睑下垂对视功能有无影响;额肌肌力测定,可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一些参考值;眼球运动检查,患者配合医生的映光方向,向不同方向注视,医生根据眼球转动的情况判断眼外肌的功能。


患者指导

预防

先天性上睑下垂很难预防。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上睑下垂的原发病,日常注意护眼、眼部卫生、防止感染等有助于降低上睑下垂的发病风险。

  • 日常注意眼睛安全防护,避免外伤。

  • 选择正规医院进行眼部手术、整形美容操作。

  • 避免长期配戴隐形眼镜。

  • 积极治疗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原发疾病。

  • 发现眼睑外观异常,及时就医。


诊断依据

诊断流程

1、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发病年龄、病程,有无神经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有无眼外伤、手术或眼睑疾病史,有无家族患病史。

2、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功能检查、屈光状态检查、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等。

3、医生可能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观察上睑下垂的程度、有无额纹加重、耸眉、抬头视物、弱视等,并测试有无眼球运动异常。

4、医生可能建议行提上睑肌功能测试、测量原位时睑裂高度及眼睑下垂量、新斯的明或依酚氯铵试验、角膜知觉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5、需要手术矫正者,术前会评估患者的睑缘角膜映光距离、睑裂大小、提上睑肌肌力、上睑上提量、额肌肌力、Bell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