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小儿麻痹症 按疾病找医生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传播广泛且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的急性传染病。尽管近年来由于预防措施的积极推广其发病已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城市及居民点集中部,但在边远及不发达地区仍可发现,包括既往患者残留的后遗症等,均需治疗。本病的病理改变部位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少数病例可波及脑干及脑实质。病毒侵袭的结果主要是不显性的亚临床感染,大约只有1%的人受感染后有临床表现。其临床特点为出现不规则、不对称、无感觉障碍及无大小便失禁的弛缓性瘫痪,此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由于本病多发生在小儿群体中,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但其并非小儿所专有。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脊髓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腋窝多汗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治疗手段: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临床特征为单侧或双侧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腮腺炎病毒常侵犯各种腺体组织及神经系统,引起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RNA型。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宿主。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乙醇、甲醛、加热及紫外线均可使其灭活,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数天。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腮腺炎病毒随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发病前7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患者鼻咽部携带的病毒经由空气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患者为15岁以下儿童。近年来成人病例有增多趋势。病愈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发病机制及病理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和鼻腔黏膜,在局部黏膜上皮和淋巴结中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侵及腮腺,并在其中繁殖,再次进入血流(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波及的一些脏器,如颌下腺、舌下腺、睾丸、卵巢等,临床上出现不同器官相继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疾病。病程早期可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腺体肿胀、发红,腮腺导管的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导致腮腺导管阻塞,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而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尿淀粉酶亦可升高。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腮腺炎病毒所致脑膜脑炎目前考虑是病毒的血溶-细胞融合糖蛋白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初期可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头痛等症状,但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起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肿大,可伴发热,体温38~40℃。多数先见于一侧腮腺肿痛,1~2天后对侧开始肿痛。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累及颌下腺和舌下腺,可见颈前下颌处肿胀。腮腺肿大多于2~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整个病程10~14天。 

并发脑炎或脑膜炎患者占15%,出现高热不退、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嗜睡、昏迷和(或)脑膜刺激征,发生于病程4~5天,症状在1周内消失,重症患者可死亡。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患者又出现发热、睾丸肿胀和疼痛,也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睾丸炎多为单侧,约1/3累及双侧。症状持续7~10天逐渐好转。部分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睾丸细胞破坏所致,不育症罕见。卵巢炎发生于5%成年女性,出现下腹痛,右侧卵巢炎酷似阑尾炎。胰腺炎发病率低于10%,可有恶心、呕吐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心肌炎、甲状腺炎、肾炎等可在腮腺炎发生前后出现。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实验室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降低,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并发睾丸炎者白细胞可升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发病早期即有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无腮腺肿大者也可升高。血、尿淀粉酶增高不能作为胰腺炎的诊断。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3.脑脊液检查并发脑炎时,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升高,蛋白轻度增加,氯化物、糖正常,少数患者糖降低。

    4.血清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核蛋白的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诊断。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腮腺炎病毒抗体或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作早期诊断。 

    5.病毒分离:应用早期患者的唾液、尿或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接种于原代猴肾、Vero细胞或Hela细胞分离病毒。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痛的特征,易于诊断,血、尿淀粉酶升高有助于临床诊断。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的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 

    二.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通常为单侧腮腺肿大,不伴睾丸炎或脑炎,当脓肿形成时,挤压腮腺腺体可见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2.腮腺区急性淋巴结炎;又称假性腮腺炎,是腮腺包膜下或腺实质内淋巴结的炎症。发病缓慢,病情较轻,开始为局限性肿胀,以后逐渐扩展。腮腺腺体无分泌障碍,导管口不流脓。 

    3.嚼肌间隙感染:多见于青壮年,有牙痛史,特别是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典型的嚼肌间隙感染常以下颌角稍上为肿胀中心,不难与之区别。部分患者感染咀嚼肌部分纤维斜向后上扩散,以耳屏前区为中心肿胀,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表现极其相似。


    预后

    大多数预后良好。病死率为1%以下,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并发脑炎。  

    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避免进食酸性饮料。注意口腔卫生,餐后漱口。

    2.对症治疗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复方锌布洛芬颗粒、右旋布洛芬栓肛塞。对腮腺明显肿痛者可给予仙人掌捣碎后外敷,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可减轻局部胀痛。睾丸炎可局部制动,用丁字带托起睾丸,硫酸镁湿敷阴囊。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每次1mg,每日3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3.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应用利巴韦林疗程5~7天,也可应用干扰素肌内注射。 

    4.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时,可短期使用,如甲泼尼龙或者地塞米松静脉应用。 



    预防

    应用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目前有麻腮疫苗和麻风腮疫苗。部分儿童接种后仍发病,可能与个体免疫功能有关。

    处置建议

    一般治疗
    • 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

    • 患者需卧床休息

    • 流质饮食,忌酸性食物

    • 注意口腔卫生和口腔溃疡,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症治疗
    • 头痛、腮腺胀痛和(或)发热:解热镇痛剂,如乙酰氨基酚

    • 发热温度较高、患者食欲差:补充水、电解质和能量

    • 腮腺疼痛、肿胀:氦氖激光局部照射


    抗病毒治疗
    • 利巴韦林:发病早期可用

    • 干扰素: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可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
    • 适用人群

    1. 重症流行性腮腺炎者,考虑使用

    2. 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或睾丸炎患者,可短期使用

    • 常用药物:地塞米松


    并发症治疗
    • 脑膜脑炎、心肌炎:地塞米松

    • 颅内高压:甘露醇,降颅压


    胰腺炎

    1. 大多病情较轻,可暂时禁食、补液

    2. 必要时应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睾丸炎

    1. 卧床休息,用睾丸拖带将睾丸位置抬高,局部冷敷

    2. 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 预防:男性成人患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可预防睾丸炎


    用药建议

    抗病毒治疗
    • 利巴韦林

    发病早期可用1g/d,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

    • 干扰素

    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使用干扰素能使症状较快消失


    肾上腺皮质激素

    重症流行性腮腺炎,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程3~5天

    并发症治疗
    • 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滴注,5~7天

    • 颅内高压:20%甘露醇1~2g/kg,静脉推注,隔4~6小时一次,至症状好转

    • 胰腺炎:大多症状较轻,可暂时禁食、补液,必要时应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 并发睾丸炎

    1. 卧床休息,用睾丸拖带将睾丸位置抬高,局部冷敷

    2. 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 预防睾丸炎:男性成人患者,早期可应用己烯雌酚每次1mg,3次/天口服



    检查建议

    确诊检查
    • 双份血清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高

    • 病毒分离:患者唾液、脑脊液或尿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其他检查
    • 血清腮腺炎病毒IgM抗体, 效价增高是近期感染的诊断依据

    • PCR方法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辅助早期诊断,明显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率

    • 血清和尿液淀粉酶:90%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增高,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 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

    • 尿常规:一般正常,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 脑脊液检查:有腮腺炎而无脑膜炎的患者,约半数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患者指导

    预防
    • 隔离

     及早隔离患者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避免对易感者传播

    •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1. 适用人群:我国计划免疫规定18~24月龄接种1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MMR),专家建议可在初次免疫后3~4年进行加强免疫

    2. 禁忌证:孕妇、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者、对鸡蛋蛋白过敏者禁用,无症状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儿童可以使用腮腺炎疫苗

    3. 用法:皮下接种、喷鼻或气雾吸入

    • 人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预后
    • 多数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因为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

    • 需重视听力损害,少数患者有耳聋和听力减退等永久性后遗症


    诊断依据

    接触史

    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临床表现
    • 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非化脓性肿大,进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 可以伴有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 可以伴有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 可以伴有睾丸肿痛(常为单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