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胃息肉 按疾病找医生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英文名: weixirou
发病部位: 胃 消化道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症状: 上腹痛,胃息肉
多发人群:
治疗手段: 内镜治疗 抗Hp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念

胃十二指肠息肉是一种来源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良性病变的5%以上。

病理

根据息肉的组织发生、病理组织形态、恶性趋势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型息肉和炎性纤维样息肉等。

一、腺瘤性息肉

为真性肿瘤,发病率占息肉的3%~13%,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60%为单发性,外形常呈球形,部分有蒂或亚蒂,广基无蒂者可占63%,胃腺瘤直径通常在1.0~1.5cm,部分可增大到4cm以上,胃窦部多见,腺瘤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甚至分叶状、桑葚状,色泽可充血变红,位于贲门、幽门区者经常形成糜烂或浅溃疡,息肉之间的黏膜呈现正常。若整个黏膜的腺体普遍肥大,使黏膜皱襞消失而呈现一片肥厚粗糙状,并伴多发性息肉者,称为胃息肉病。

腺瘤虽属良性,但腺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重度者和旱期癌不易鉴别,故称其为交界性病变。依据病理形态可分为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前者是由被固有层包绕分支的腺管形成,腺管排列一般较规则,偶见腺体扩张成囊状,腺体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后者是由带刷状缘的高柱状上皮细胞被覆分支状含血管的结缔组织索芯组成,构成手指样突起的绒毛,有根与固有层相连。该两型结构可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绒毛管状或乳头管状腺瘤),伴有不同程度异形增生是癌变的先兆。同一腺瘤内亦可发生原位癌乃至浸润癌的变化。息肉性腺瘤的癌变率不一,管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0%,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可高达50%~70 %。息肉直径大于2cm,息肉表面出现结节、溃疡甚或呈菜花状,息肉较周围黏膜苍白,息肉蒂部宽广,周围黏膜增厚,则常是恶性的征象

二、增生性息肉

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的90%。多为单发,无蒂或有蒂,表而光滑,色泽正常或稍红,突出黏膜表面,其表面是分泌黏液的柱状细胞,基质丰富。息肉直径通常<1cm。常见于胃窦部,是慢性炎症引起黏膜过度增生的结果,该息肉是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组成,偶可观察到有丝分裂象和细胞的异形增生。间质以慢性炎症性改变为其特点,井含有起源于黏膜肌层的纤维肌肉组织条带,常见于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以及胃黏膜上皮化生患者,其中90%患者胃酸缺乏。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很低(<5%),极少部分癌变系通过腺瘤样增生或继发性肠化生、异形增生发展而来。随访发现部分增生性息肉患者胃内除息肉外同时存在浸润癌,发生率约为2.3%,值得注意。

三、炎性纤维样息肉

可能是一种局限形式的嗜酸性胃炎,可为单发或多发,无蒂或蒂很短,也好发于胃窦部病变突向胃腔,组织学听见为纤维组织、薄壁的血管以及嗜酸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的黏膜下浸润、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一炎性病变的过程

临床表现

    大多数胃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是在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或手术尸检标本中偶然发现。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疼痛多发生于上腹部,为钝痛,无规律性与特征性。位于贲门附近的胃息肉偶可出现咽下困难症状,位于幽门区或十二指肠的较大腺瘤性息肉可有较长的蒂,可滑入幽门口,表现为发作性幽门痉挛或幽门梗阴现象。如滑入后发生充血、水肿、不能自行复位,甚至出现套叠时,部分胃壁可发生绞窄、坏死、甚或穿孔,发生继发性腹膜炎。位于Vater壶腹部肿瘤,可压迫胆道,出现梗阻性黄疽。部分腺瘤性息肉患者往往有慢性胃炎或恶性贫血的表现。大多数患者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

诊断

    胃息肉因症状隐匿,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约25%的患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大多数息肉可由X线诊断,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无论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胃镜下的活组织检查是判定息肉性质和类型的最常用诊断方法。如息肉表面粗糙,有黏液、渗血或溃疡,提示有继发性炎症或恶变。对于小的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并回收全部息肉送检病理诊断最可靠;对较大的息肉,细胞刷检对判断其良恶性可能亦会有此帮助。较大的胃息肉多是肿瘤样病变,钳夹活检可作为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依据组织学结果决定进一步诊疗方法。有些腺瘤性息肉恶变早期病灶小、浅,很少浸润,而胃镜下取材有局限性,不能反映全部息肉状态而易漏诊。所以对胃息肉患者,即使病理活检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均需要在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于大息肉,镜下切除有困难者需手术治疗。胃息肉患者应行全消化道检查,以排除其他部位息肉的存在,因此类息肉患者更常见伴发结直肠腺瘤。

治疗

    内镜下切除息肉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镜下处理胃十二指肠息肉已普遍开展,且方法较多。开腹手术的适应证:未能明确为良性病变的直径大于2cm的有蒂息肉;直径大于2cm的粗蒂或无蒂息肉;息肉伴周围胃壁增厚;不能用内镜圈套器或烧灼法全部安全切除的息肉;内镜切除的组织学检查持续为侵袭性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包括息肉周围一些正常组织。如果发现浸润癌或息肉数量较多时,可行胃大部切除术。

处置建议

病情评估/分型

胃息肉症状隐匿,临床诊断较困难,往往在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等偶然发现。根据息肉的组织发生、病理组织形态、恶性趋势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型息肉和炎性纤维样息肉等

治疗原则

为避免漏诊腺瘤性息肉恶变,建议将胃息肉切除,首选内镜下切除息肉,大的息肉镜下切除有困难者需开腹手术

手术治疗

    目前内镜下处理已普遍开展且方法较多。开腹手术的适应证:未能明确为良性病变的直径大于2cm的有蒂息肉;直径大于2cm的粗蒂或无蒂息肉;息肉伴周围胃壁增厚;不能用内镜圈套器或烧灼法全部安全切除的息肉;内镜切除的组织学检查持续为侵袭性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包括息肉周围一些正常组织。如发现浸润癌或息肉数量较多,可行胃大部切除术

检查建议

确诊检查

    胃镜下的活组织检查是判定息肉性质和类型的最常用诊断方法。如息肉表面粗糙,有黏液、渗血或溃疡,提示有继发性炎症或恶变。小的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并回收全部息肉送检病理诊断最可靠;对较大的息肉,细胞刷检对判断其良恶性可能有帮助,钳夹活检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即使病理活检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均需在内镜下切除治疗

其他检查

25%的患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大多数息肉可由X线诊断,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


    合并症检查

    胃息肉患者应行全消化道检查,以排除其他部位息肉的存在,此类息肉常伴发结直肠腺瘤

    注意

    有些腺瘤性息肉恶变早期病灶小、浅,很少浸润,而胃镜下取材有局限性,不能反映全部息肉状态而易漏诊

    患者指导

    预后

    腺瘤性息肉为真性肿瘤,腺瘤属于交界性病变,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不一,管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0%,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50%~70%。息肉直径大于2cm,息肉表面出现结节、溃疡甚至呈菜花状、息肉较周围黏膜苍白,息肉蒂部宽广,周围黏膜增厚,则常是恶性的征象;
    增生性息肉约占胃良性息肉的90%。直径常<1cm,常见于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及胃黏膜上皮化生者,其中90%胃酸缺乏。增生性息肉癌变率很低(<5%);
    炎性纤维样息肉可能是一种局限形式的嗜酸性胃炎,可能是炎性病变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