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隐球菌病 按疾病找医生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疾病,由单相荚膜酵母菌引起。

英文名: yinqiujunbing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头痛,发热,咳嗽,胸痛,体重减轻,面部溃疡,颅内压升高,抽搐,眼球震颤,骨肿痛,气促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液体输入
并发疾病: 颅内压增高 脑疝 颅神经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隐球菌(Cryptococcus)引起的疾病,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但呈全身播散性感染时,许多器官均可受累。隐球菌病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感染所致。

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为酵母菌,菌体呈球形,直径4~20μm,以芽生方式繁殖。此菌具有黏多糖荚膜,荚膜厚度在不同菌株间差异很大,从几乎测定不出到整个细胞的2倍,细胞正中有苍白的圆形细胞核。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果、牛奶及正常人皮肤和粪便中。其中,在干燥的鸽子粪中可以生存数年之久,为人类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机制与病理

存在于土壤和鸽子粪中的新型隐球菌可随尘埃一起,主要经人体呼吸道直接进入肺泡,也可经皮肤破损处侵入或经食物进入肠道再播散至全身,经血液侵入脑、骨骼和皮肤。新型隐球菌侵入人体后不一定致病,易感因素包括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也可以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

感染早期的病理改变以弥漫性浸润和渗出性病变为主,组织中出现较多成团的新型隐球菌,任何组织均可受累。晚期病变为肉芽肿形成,在感染后数月出现,包括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有小的坏死灶及蜂窝状小空洞形成。脑组织较其他组织更易形成小空洞。


临床表现

感染通常在吸入病原体后发生,由于隐球菌直径小,吸入后能直接进入肺泡,因此,疾病可仅限于肺,或经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多为皮肤、骨、关节、眼和肾受累。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尤其常见。

1.肺隐球菌病 起病多隐匿,往往无症状,或仅有轻咳、乏力、体重减轻等,体格检查也较少出现典型的肺炎体征。常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肺部可出现单个或多个散在的结节性病灶。若此损害形成空洞,可持续数月,其后可不治而愈,也可经血液循环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这些损害多为浸润性、弥漫性,常见于肺下野。多不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

2.隐球菌性脑膜炎 是真菌性脑膜炎中临床最常见的类型。病程缓慢,初期的症状为发热、头痛,并逐渐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和精神状态的改变。数周或数月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症状,并可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颅神经功能障碍及惊厥。病变部位往往有大量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压力多增高,蛋白含量增高,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与结核性脑膜炎不易区别。


并发症

有些病例可发生脑积水;原发感染或感染扩散后可能引起显著的肺或骨疾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其中,病原体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①用印度墨汁对脑脊液或其他病变部位标本的离心沉淀物染色镜检,是敏感、迅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找到无菌丝或出芽的隐球菌,诊断即可确立。②活组织检查和真菌培养。③乳胶凝集试验或酶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隐球菌抗原,可早期、可靠地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须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其他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肿瘤等。


治疗

    在使用抗真菌药的同时,积极控制颅内压,立即减少或停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分阶段治疗。诱导期用两性霉素B(剂量同前)与氟胞嘧啶50~100mg/(kg ·d)联合应用。两药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剂量均可适当减少。疗程6~10周。其后巩固治疗,氟康唑 3~6mg/(kg ·d),疗程6~12个月。尽管如此,仍有复发者。有免疫功能缺陷的基础病患儿可能需终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