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快速找医生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棒状杆菌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外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别名:
英文名: baihou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咽部灰白色假膜,喉部灰白色假膜
多发人群: 儿童 成人
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毒素治疗
并发疾病: 中毒性神经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Bacillus diphtheriae)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伴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瘫痪。

病原学

     白喉杆菌为棒状杆菌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437℃,在含凝固血清的Loffler培养基上生长迅速,1218小时长成细小、灰白色、湿润、圆形突起的菌落。白喉杆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白喉杆菌耐寒和干燥,在衣服、床单上可生存数天或数周,在干燥的假膜中能生存3个月。5%石炭酸1分钟可将其杀死,对湿热耐受力差,煮沸1分钟或加热6010分钟即可灭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患者在潜伏期末的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菌,有传染性。轻型、非典型及鼻白喉和皮肤白喉患者是白喉传播的重要传染源。带菌者有恢复期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后者占人口1%~2%,流行期占10%~20%,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衣服、玩具和用具间接接触传播,食用被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以及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也能造成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近年在儿童中大力推广免疫接种,发病率下降,发病年龄推迟。6个月内的婴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患此病的机会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4.流行特征: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温带多见。全年都可发病,秋、冬和初春多见。



发病机制及病理

白喉杆菌在患者的上呼吸道黏膜组织内或体表皮肤内繁殖,分泌外毒素。外毒素渗入局部周围组织,产生炎性、渗出性和坏死性反应。从血管渗出的液体中含有易凝固的纤维蛋白,将炎症细胞、黏膜坏死组织和白喉杆菌凝固在一起形成假膜。假膜呈灰白色,边缘较整齐,与黏膜下组织粘连紧密,不易拭去。少数患者病变侵入深层组织而形成溃疡面。

白喉外毒素自局部吸收后,经淋巴和血液散布于全身各组织,与细胞结合引起病变。以心肌、末梢神经最敏感,肾和肾上腺皮质等处病变也较显著。外毒素吸收量与假膜的部位和广泛程度有关,咽部最易吸收,扁桃体次之,喉及气管最少。假膜越广泛,毒素吸收量越多,毒素与组织的结合随时间的延长而牢固。白喉杆菌一般只停留于病灶处,不进入血液,偶可达局部淋巴结。

早期有心肌水肿、脂肪变性,继而有多发性、灶性玻璃样和颗粒样变性、细胞浸润及肌纤维断裂。末梢神经呈中毒性神经炎,神经髓鞘脂肪变性,神经轴随后断裂,以眼、腭、咽、喉及心脏等处的神经损害最常见。肾出现混浊肿胀,肾小管上皮脱落,肝有脂肪浸润和肝细胞坏死,肾上腺充血、浊肿,偶见小出血点。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为2~4天。分四种类型: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 

一.咽白喉

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根据假膜范围的大小及中毒症状的轻重分为四型。

1.轻型:发热及全身症状轻,扁桃体稍红肿,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局限在扁桃体上,数日后症状消失。

2.普通型:逐渐起病,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头痛、轻度或中度发热和咽痛,扁桃体中度红肿,可见乳白色或灰色大片假膜,假膜可呈黄色,混有血液时呈暗黑色。假膜开始薄,后变厚,边缘较整齐,不易剥去,用力剥去可引起出血,并在24小时内形成新的假膜。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3.重型:中毒症状重,常出现高热、极度乏力、面色苍白、厌食、恶心、呕吐、咽痛,咽痛吞咽时加重,假膜范围大,波及软腭、腭垂、鼻咽部、咽后壁等处。假膜周围黏膜红肿,由于出血或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呈灰黄色或黑色,有口臭,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颈部软组织水肿,多数伴有心肌炎和外周神经麻痹。

4.极重型:起病急,局部假膜迅速扩大,呈蓝绿色或污黑色,扁桃体及咽部高度肿胀,有时阻塞咽部引起吞咽及呼吸困难,口中有腐臭味,颈部淋巴结肿大,周围软组织高度水肿,形成“牛颈”。患者中毒症状重,并有高热、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死亡。 


二.喉白喉

大多由咽白喉扩展所致,亦可为原发。多见于1~5岁小儿,起病缓,伴发热,咳嗽呈“空空”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喉镜检查可见喉部红肿,有假膜,可蔓延至气管和支气管,严重者细支气管内也有假膜。由于喉部有假膜、水肿和痉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和剑突下软组织下陷,即“三凹征”,同时有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和口唇发绀。假膜脱落可引起窒息。 

三.鼻白喉

较少见。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喉白喉、咽白喉同时存在。多见于婴幼儿,病变范围小,全身症状轻,临床表现为流浆液性鼻涕,后转为厚脓鼻涕,有时伴鼻出血,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前庭或中隔上可见白色假膜。患儿因鼻塞而出现张口呼吸、吞咽困难,未经治疗者常迁延不愈。

四.其他部位白喉

皮肤白喉由皮肤黏膜直接或间接感染所致。症状不重,但病程迁延,易于播散。女孩的外阴、脐、食管、中耳、眼结膜等处偶可发生白喉感染。局部有炎症和假膜,常伴继发感染。


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心肌炎,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他并发症包括周围神经麻痹、支气管炎、中毒性肾病以及继发细菌感染如颈淋巴结炎、中耳炎、淋巴结周围炎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白喉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症状。以往未接种过白喉疫苗,与白喉患者有过接触,临床表现有假膜,不易剥离,涂片发现有状似白喉杆菌者可初步诊断,若培养出白喉杆菌则可确诊。

二.鉴别诊断

1.咽白喉须和以下疾病鉴

(1)急性扁桃体炎:起病急、高热、扁桃体红肿、咽痛明显,分泌物薄,色较淡,易剥离。 

(2)溃疡性咽炎:咽部有坏死性溃疡和假膜,常伴齿龈炎,口腔有恶臭。咽拭子涂片可找到梭形杆菌和螺旋体。

(3)鹅口疮:热度不高,口腔黏膜附着白色片块状物,可蔓延至咽喉,疏松,易剥离,中毒症状不明显。

2.喉白喉须和以下疾病鉴别

(1)急性喉炎:起病急,呼吸困难,多见于婴幼儿,有日轻夜重现象,咽喉部无假膜。

(2)气管内异物:有异物吸入史,剧烈咳嗽,以后呈阵发性,无假膜,无发热,X线检查可见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3.鼻白喉须和以下疾病鉴别

(1)鼻腔内异物:常为一侧,无假膜。

(2)先天性梅毒:鼻腔内有溃疡,无假膜,常伴其他梅毒症状,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并发心肌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一般不少于3周,轻症者2~4周,假膜广泛者4~6周。注意口腔和鼻腔卫生。保证热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饮食以流质为主。躁动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

2.病原治疗

(1)抗生素治疗:抑制白喉杆菌生长,缩短病程和排菌时间。首选青霉素80万~320万单位,疗程7~10天;红霉素40mg/kg,分四次口服,疗程7~10天;还可应用头孢菌素。

(2)抗毒素治疗:白喉抗毒素可中和血中游离的外毒素,对已与细胞结合的外毒素无中和作用,故在病程初期应用效果较好。用量按假膜范围的大小、中毒症状的轻重及治疗的早晚而定。咽白喉假膜局限在扁桃体者给予2万~4万U,假膜范围大、中毒症状重者给4万~10万U,喉白喉、鼻白喉患者给予白喉抗毒素2万~4万U。病后3日开始治疗者加倍。抗毒素的用量不受年龄、体重限制,以静脉注射作用最快。

3.并发症的治疗: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可用泼尼松20~40mg/d,分4次口服,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严重患者可用ATP 20mg、辅酶A 50U溶于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喉梗阻者应密切观察,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行气管切开,钳取假膜,或滴入胰蛋白酶溶解假膜。软腭麻痹严重及呛咳不能进食者可用鼻饲,呼吸肌麻痹者作气管切开,并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 


预防

     白喉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鼻咽部或其他病灶处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患者的分泌物和用品要严格消毒。345月龄的婴儿,每月接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1针,1岁半至2岁时再加强1针。7岁和15岁时各接种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1次。